二战海战十大明星兵器系列之六——苏联G-5型鱼雷快艇的利箭之光

苏联在二战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历经残酷大战的苏联陆军、空军拥有令人窒息的强大作战实力,唯独红海军不对称地“发育不良”,海战兵器几乎都拿不出手,海战战绩相比美英德日海军也相去甚远,可二战同盟国“三巨头”之一总不能在此开天窗,扒拉来扒拉去感觉苏联的G-5型鱼雷快艇尚值得一书,算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吧。苏联共建造了329艘G-5型鱼雷快艇,是二战期间红海军使用最频繁的舰艇,在海战中取得不俗的战绩,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G-5鱼雷快艇的设计是师出名门,在流体动力学、发动机、导航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当时世界范围的鱼雷快艇中堪称经典之作,也是二战中速度最快的鱼雷快艇。

G-5型鱼雷快艇基本参数:艇长19.1米,艇宽3.3米,吃水1.2米,排水量17.8吨,两台GAM-34汽油发动机(航空发动机船用型),总功率2000马力,最高航速53节,经济航速31节,作战半径140海里,武备为两条533 毫米鱼雷,1-2挺12.7毫米重机枪(部分快艇加装火箭弹发射器),乘员6人。

鱼雷在导弹出现前是海军名列前茅的重要武器,与舰炮并列为海战双雄,几乎适装各种大小战舰以及鱼雷轰炸机、反潜机等。世界上第一条鱼雷是奥匈帝国英籍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在1866年发明,因其外形像鱼,故称之为“鱼雷”。该鱼雷装药15-18公斤,直径356毫米,长3.53米,重135.4公斤,航速6.7节,最大射程640米,使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被命名为“白头”鱼雷;在海德发明鱼雷的同时,俄国发明家亚历山德罗夫斯基也研制出类似的鱼雷装置。世界上专门设计的第一艘鱼雷艇是英国1877年建造的“闪电”号;几乎与英国同时,俄国也建造了两艘鱼雷艇“切什梅”号和“锡诺普”号。看看吧,这鱼雷、鱼雷艇两项发明都有俄国人的份,可弱国难有话语权,老毛子就与这“冠名权”无缘了,但战斗民族打出来的事实国际社会又不得不承认——是俄国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鱼雷及鱼雷艇取得击沉战舰的记录,在1878年1月13日第十次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沉了土耳其海军排水量2000吨的“英蒂巴”号炮舰,开创了海战兵器的新纪元,悲催的土耳其人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鱼雷牺牲者。可见老毛子玩鱼雷艇那是开山鼻祖辈的,在当年曾将美国、德国、法国等军工强国远远抛在身后。自此,鱼雷艇成为各国海军的一个新舰种得到广泛装备,延绵发展了100多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及若干局部战争,被誉为“海上轻骑”、“海上利箭”。

19世纪的鱼雷艇采用蒸汽机为发动机,航速一般在20节上下,所以那时只称为“鱼雷艇”而不是“鱼雷快艇”。进入20世纪之后,欧美国家民间摩托艇、游艇发展迅速,经常进行各种竞速比赛,不断创造出新的速度记录。海军舰艇设计师受此启发,开始将民用摩托艇技术应用于鱼雷艇设计,以内燃机代替蒸汽机做动力,艇身多采用尖舭滑行艇型或圆舭排水艇型(在速度或适航性各有特色),鱼雷艇自此向小型高速快艇方向发展,航速逐步达到30—50节,这时才称之为“鱼雷快艇”,并成为各国海军一种新型快速突击兵器。

鱼雷快艇的设计要千方百计减小其航行中水和空气阻力,这与飞机外形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1930年苏联海军就将设计新型鱼雷快艇的任务交给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图波列夫设计局。这个设计局的头儿正是大名鼎鼎的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这位享年84岁的老先生绝对是天才,一生设计了100多种飞机,其中70多种投入批量生产,创造了78项飞行世界纪录,他设计的重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等形成享誉世界的“图系列”(包括我军仍在使用的图16—轰6型轰炸机),其中图95型轰炸机仍是今日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主力。设计鱼雷快艇对于大师图波列夫来说只算捎带手的副业,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经图波列夫亲自操刀的G-5型鱼雷快艇果然一鸣惊人,艇身设计采用少见的弧形横断面干舷,没有明显的上甲板边缘,属于带断阶的高速滑行艇型,采用轻质的硬铝板打造艇身,让人感觉更像一架水上飞机,首艇在试航中竟飚出56节的惊人速度(相当时速103.7公里)。在1930年代世界各国的鱼雷快艇还普遍采用450毫米鱼雷时,G-5型鱼雷快艇则超前装备上533毫米鱼雷,使小艇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这正是二战时期鱼雷快艇主流鱼雷口径。1933年,通过军方审验定型的G-5型鱼雷快艇在列宁格勒马尔工厂投入生产,此后10年中由各工厂共建造了329艘,广泛装备红海军的各个舰队,成为二战期间红海军鱼雷快艇部队的主力艇型。

俄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却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型国家,这是因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双头鹰”地大物博,尤其矿产应有尽有,国家和老百姓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加之缺乏不冻港和顺畅的海上航线,对海运以及舶来品的依赖程度就大大低于欧美国家。因此,苏俄自历史上就秉持“大陆军主义”、“大炮兵主义”,有限的军费主要投给了陆军,海军的发展长期以近海作战为主,所以格外重视发展鱼雷艇这种花钱不多近海兵器,长期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鱼雷艇部队。二战爆发时,苏联海军舰船总吨位只有10多万吨,与美国海军143万总吨位相去甚远,只能以“空、潜、快”为主要海战力量,勉强应对也是短板的德国海军仍力有不逮。

客观地说,苏联G-5型鱼雷快艇并不是二战期间最先进的鱼雷快艇,尤其是向后投放鱼雷的方式备受诟病,因为在投放鱼雷后快艇必须立即转向,为鱼雷前行让出航路避免自伤,可快艇转向掀起的波浪又会干扰鱼雷的瞄准线年代初的设计,不能求全责备。二战中技术最先进的鱼雷快艇是后来居上的美国在1940年之后装备的PT鱼雷快艇系列,主要是希金斯船厂的PT-71和爱尔科公司的PT-103、PT-368(出自英国沃斯帕公司的设计)三种型号,它们发射鱼雷均是用发射管向前方高速发射,准确性更高。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二战制造PT鱼雷快艇802艘,并根据《租借法案》交付英国54艘、苏联167艘。所以,美国海军鱼雷快艇部队才是二战各参战国中实力最强的,打得也很勇猛,还出了约翰·肯尼迪这号大人物,只是相比美国海军庞大的航母、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大型舰群取得的战绩不那么突出罢了。苏联情况则完全不同,家底薄的红海军是拿着“村干部”当“干部”使用,众多鱼雷快艇几乎撑起“半边天”,在美国海军根本无法出头的鱼雷快艇反而在苏联成了海战“明星”。

二战期间,苏联最重要的海上航线是接收美英战争物资援助的北极航线,运输船只自美英加出发,经冰岛中转,再横穿北冰洋,主要卸货港是位于苏联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也是毛子命好,这条对苏联来说极为重要的“大动脉”一直有强大的美英加海空军护航(毕竟船和船员也是人家的),而苏联海军由于不具备大规模远洋护航能力,只是在苏联近海为美英加海军护航舰队打打下手,护航压力和伤亡损失自然轻了许多。德军潜艇、轰炸机对北极航线的袭击虽然没有在大西洋那样频繁,但北冰洋上仍然是路途艰险,杀机四伏,德军在北极航线多名盟军官兵和平民船员阵亡,大量援苏作战物资沉入海底。1941

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德作战的战略方向始终在广袤的陆地,此时苏联海军拥有四大舰队,若干区舰队,拥有鱼雷快艇269艘,主要是G-5型。苏联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协同配合陆军作战,一切围绕地面战场的攻防需要组织海上行动。卫国战争前期红海军的活动基本上都是与陆军共同守卫滨海地域,包括城市、沿岸支撑点以及一些岛屿要塞;卫国战争转入相持和反攻阶段后,红海军则主要配合陆军实施两栖登陆作战收复失地,时常也由红海军直接组织和指挥登陆作战。为此苏联海军由战前只有1个海军陆战旅,急剧扩张到40个海军陆战旅加若干独立海军陆战团营,计35万人以上,成为最能打的陆战部队,尤其在保卫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致德国兵把身穿黑色水兵服的红海军陆战队称为“黑色死神”。在配合陆战的指导思想下,苏联海军的大中型水面战舰极少赴远海与德国海军交战,大多窝在港内或在沿岸近海活动,因此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海军大中型水面战舰的战绩乏善可陈。红海军潜艇部队倒是实力不俗,开战时拥有

33艘,运输船153艘,总吨位46万吨,尚不及德军潜艇舰队一个月的战绩,而苏军有110艘潜艇战沉,代价颇大。与红海军略显沉闷的水面战舰和潜艇形成鲜明对照的G-5型鱼雷快艇则十分活跃,在陆地交战区的沿海频繁活动,常常独立或协同其它舰艇、飞机与德军舰艇展开机动作战,主动攻击德军运输船队,突袭德军占领港口中的舰船,同时,还运送登陆部队上陆,用火力支援陆战部队两栖登陆作战或抗登陆作战,参加沿岸地带的对空防御等。苏军

1941年9月27日,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4艘鱼雷快艇偷袭停泊在达累乌湾的德军舰船,高速接敌后发射鱼雷,一举击沉德国海军辅助巡洋舰1艘、驱逐舰2艘,重创驱逐舰1艘。在1944年春苏军解放敖德萨和克里米亚的第三次打击中,黑海舰队第1、2鱼雷艇支队的31艘鱼雷快艇在飞机、护卫艇和火箭炮艇支持下共出击44次,击沉德军舰艇26艘、运输船12艘。1944年9月,北方舰队出动9艘鱼雷艇,编为两个突击群攻击瓦兰格尔峡湾的德军护航船队,击沉德军M-1型扫雷舰2艘、坦克登陆舰1艘、护卫舰1艘。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卫国战争烈士陵园长眠着一位年轻的“苏联英雄”,他叫萨沙·科瓦廖夫,是红海军北方舰队的鱼雷快艇水兵,参加过十几次战斗,作战极其勇敢。在

年5月9日一场战斗中,科瓦廖夫所在的鱼雷快艇被德军击中,他带伤在轮机舱中坚持抢修,英勇牺牲在战斗岗位上,年仅16岁,人们称他为“船舱男孩”。这个北方舰队的海上辖区正是北极航线的末端,与德国海军执行破交战的舰船战斗十分频繁,北方舰队的数个陆战旅为保卫苏联北方唯一的不冻良港摩尔曼斯克血战多日,作战中官兵牺牲超过3.6万人。苏军鱼雷快艇最神奇的表现是鱼雷上岸打陆军,这恐怕在世界作战史上都是独一份。

9月黑海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打响,苏德两军在新罗西斯克展开激烈争夺战,德军在新罗西斯克港防波堤后面修筑了炮兵阵地,以阻止苏军的登陆行动。由于德军阵地有防波堤阻挡,苏军舰上的炮火打不到它;用轰炸机机去轰炸,又被德军强大的防空火力打回来了。无奈中,黑海舰队一位鱼雷快艇艇长提议可尝试用鱼雷攻击德军的炮兵阵地,过去他的快艇发射的一枚鱼雷因定深失误浮出水面冲上岸滩很远。为此苏军技术人员进行改装试验,给高速鱼雷装上新型引信,调设鱼雷定深让其在水面航行,试验竟取得成功。登陆作战前,苏军一个中队的鱼雷快艇高速逼近海港,冲港内防波堤发射了十数枚鱼雷,这些鱼雷冲出水面直扑港内,借助海浪大多越过了防波堤后爆炸,把德军炮兵阵地彻底摧毁,苏军登陆部队顺利攻占了港口。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二战中苏联海军基本无所作为。但这是极不客观、极不公正的。攻取柏林的毕竟是苏联红军,而卫国战争的胜利绝对离不开红海军官兵的贡献,红海军以巨大的牺牲完成了配合陆军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的任务,胜利者不应该被指责。战争中苏联海军平均每两周就实施一次海岸或内河岸的登陆作战,红海军的积极防御让德军强大的进攻兵团没有组织起一次大规模的登陆战役,这比击沉几艘德国名舰更有实际作用。除了苏联海军陆战队取得巨大陆战战绩外,苏联海军共击沉德国及仆从国军用舰艇

1425艘,总吨位340.8万吨,击落敌机55000架,作为一支近海海军取得这样的海战战绩完全可以了。红海军各兵种中取得海战战绩最多的正是按“空、潜、快”重点发展的海军航空兵、潜艇部队和鱼雷快艇部队,海岸炮兵、要塞炮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认为苏联海军不行的人恐怕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那就是对手德国也是个大陆型国家,对海运的依赖程度同样不高,红海军也就没有对德海上破交战的迫切需求,反而是德国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针对美英苏的破交战,这自然有比苏联海军实力更强的美英海军顶在前面打,红海军管好自家门口就行了。总之,二战中苏联海军虽然没有美英海军风光,但胜利完成了既定战略战役任务,客观上保存了实力,为二战后的冷战竞争积蓄了力量。新中国从苏联进口的

1951年新中国首次引进苏联P-4型鱼雷快艇36艘,组成人民海军最早的鱼雷快艇部队;1953年苏联向我国有偿转让更加先进的P-6型鱼雷快艇图纸和设备,我国的芜湖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仿制了63艘,命名为6602型。苏联P-4、P-6型鱼雷快艇与二战G-5型鱼雷快艇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揉入部分美制鱼雷快艇的元素,新中国海军这两型鱼雷快艇为保卫海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南沿海屡立战功。1954年11月14日,我华东军区海军4艘P-4型鱼雷快艇在浙江东部海域,将海军第七大战舰排水量1520吨的“太平”号护卫驱逐舰一举击沉,为新中国海军鱼雷快艇部队首开纪录,引发台湾一片哗然。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人民海军鱼雷快艇部队还先后击沉海军“洞庭”号护卫舰、“灵江”号巡逻炮艇、“台生”号运输舰、“剑门”号猎潜舰、“永昌”号护航炮艇等,先后重创“鄞江”号巡逻炮艇、“沱江”号猎潜舰、“中海”号大型登陆舰等。1959年八一厂拍摄的经典故事片《海鹰》,背景正是我军鱼雷快艇打“太平”号这一段战斗历程,影片的男女主角王心刚、王晓棠一时风靡大江南北,感染影响了一代人。苏俄搞鱼雷快艇有两把刷子,搞导弹快艇又是全球大拿。

2枚反舰导弹安装在75吨的P-6型鱼雷快艇艇身上,一气建造了80艘,之后是数量更多、名气更大的“黄蜂”级导弹快艇。1967年10月21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两艘苏制科马尔级导弹快艇以4枚冥河式反舰导弹,一举击沉12公里外的以色列海军2000吨级的“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是世界海战史首次反舰导弹击沉水面战舰,一时震惊世界,反舰导弹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价格低廉的导弹快艇也得到各国海军广泛装备。而鱼雷快艇的“短箭”根本无法匹敌导弹快艇的超视距攻击,因此在1970年代后鱼雷快艇逐步被导弹快艇替换淘汰,曾经叱咤风云的鱼雷快艇作为一个舰种在海军舰种历史上基本寿终正寝,在世界范围恐怕也只有朝鲜海军还在使用100余艘鱼雷快艇,大部分正是本文主角苏制G-5型的“小弟”P-6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