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里德·哈斯廷斯

《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 [美]里德·哈斯廷斯、艾琳·迈耶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月版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英]魏泓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2021年2月版

关于Netflix的书前前后后出过不少了,这本的特色在于它是由创始人兼CEO里德·哈斯廷斯亲自来“传道”。作为市值超2000亿美元、全球付费订阅用户超1.9亿、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巨头,能够在二十来年时间里经历四次转型,快速崛起、迅猛增长,必有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在哈斯廷斯看来,这得益于他所坚持的一整套“违反直觉的管理原则”:你不需要取悦你的老板,只要给出坦诚的反馈;你不需要层层审批,就可以决定出差标准;你不需要用加班证明自己,只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能得到丰厚报酬……用哈斯廷斯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你给员工更多的自由,而不是制定规则来阻止他们发挥自己的判断,他们会做出更好的决定,也更有责任感。这样,员工工作起来会更愉快,更有动力,公司经营也会更加灵活。但是,必须有一个基础,即让公司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提升:第一,提高人才密度。第二,提高坦诚度……在此基础上,需做好一道减法——减少管控。”显然,哈斯廷斯从他所崇尚的瑞·达里欧“极度求真,极度透明”的“原则”受益良多,并把这些原则变得更为激进。

魏泓,是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简称IDP)前负责人Susan Whitfield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她过去三十年一直致力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艺术、宗教、物质和文化,另一部著作《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Life along the Silk Road)去年也出版了中译本。在魏泓看来,横跨亚欧非大陆的丝绸之路,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与传播,不啻一场千年前的“全球化”运动。她从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掘成果中,拣选了十件最具代表性的“古物”,包括希腊式玻璃碗、贵霜钱币窖藏、阿姆鲁克·达拉佛塔、巴克特里亚壶、于阗木板画、蓝色《古兰经》、拜占庭猎人丝绸、中国历日等,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它们的物质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它们?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又被谁遗弃?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一部生动的丝路文明史。

哈斯廷斯:一手缔造Netflix神话的商业传奇

金融界美股讯:奈飞(Netflix)持续统治着美国视频流媒体行业,而其股票价格也相应地持续上涨。该股今年的价格峰值较之去年的价位足足翻了一番,而去年年底时,它其实已经攀上了200美元。

这一今日的强大文化主宰力量最初只是一家电影共享服务商,但是现在却成为了原创线年艾美奖当中,他们所获的提名数量已经超过了老牌电视网HBO,而他们开始制作和播放原创内容,到现在也不过是第五年,这样的成就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奈飞可谓是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成功之一,给数字媒体领域带来了重大的积极变化,给好莱坞也带来了重大的积极变化。那么,这家奇迹般的公司到底是属于谁?是谁书写了奈飞神话?

1997年,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兰多夫(Marc Randolph)一起创造了奈飞,哈斯廷斯从1999年就开始接替兰多夫担任奈飞的首席执行官,直至今日。在哈斯廷斯掌舵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奈飞成功地闯出了名头,取代了昔日的巨无霸百视达(Blockbuster),也打垮了Hulu等竞争对手,将他们远远抛在身后。哈斯廷斯的任期其实一直伴随着争论和质疑,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着太多雄心勃勃的大胆想法,比如公司从租赁DVD转向流媒体,以及自己制造原创节目等,都是他的构想。不管大家如何质疑,事实就是,哈斯廷斯的这些疯狂主意一个个都成为了现实,从未失败过。

事实上,早在奈飞还只存在于构想中的时候,哈斯廷斯的“疯狂”特质就彰显无遗。在以数学学士头衔结束大学生涯后,哈斯廷斯加入了美国和平队,在斯威士兰的高中教授了两年数学课。他在教课之余也没有闲着,攻读下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以计算机工程师的身份给别人打了几年工之后,哈斯廷斯1991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Pure Software。Pure Software为工程师们开发调试工具,刚一创建就大获成功,在这里,哈斯廷斯第一次开始扮演首席执行官的角色。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兰多夫。兰多夫回忆说,当时Pure Software收购了他效力的公司QA,他们两人很快就发现大家的合作非常愉快而成功。

哈斯廷斯到底因何建立这样一家公司,媒体报道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哈斯廷斯对百视达的服务不满,也有的说其实他是想要和亚马逊一较高下。不管怎样,公司1997年建立,1998年网站开通了。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奈飞早早赶上了两大潮流,即DVD和互联网销售。1999年,他们开始提供类似今天奈飞用户早已习惯的服务——每月一次性付费,享受数量不受限制的电影。当时,这已经是破天荒的事情了,但事实将证明,奈飞的颠覆性远远超过人们的认知。奈飞新闻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奈飞就已经建立了第一个电影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口味为他们推荐相应的内容。到2008年,他们找到了更多合作伙伴,如Xbox 360等服务都将奈飞整合了进去,2010年,他们的app又出现在了苹果的App Store。

2002年,奈飞IPO,价格是15美元,而2005年,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万。

2007年1月是重大变革的时间点,奈飞引入了流媒体。在新闻发布会上,哈斯廷斯称这其实是公司的自然转型,“我们在1998年之所以将公司命名为Netflix,正是因为我们相信,基于互联网的电影租赁代表了未来,最初只是一种服务提升手段,而将来则将成为电影发行渠道”。到2007年8月底,奈飞网站上的流媒体内容超过了1000万份。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奈飞不但持续寻找着更多可以上线的内容,同时也在持续寻找着更多可以落地的外国市场。2011年,奈飞进入墨西哥,以及其他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次年,他们又登陆爱尔兰和英国。

2011年是成就和挫折交织的一年。哈斯廷斯试图将公司的DVD服务拆分出去,以及提高订金,这两个决定都被证明是灾难性的。在公众大规模反弹后,这些决定迅速改弦更张了。可是,2011年也是他们宣布正式开启原创内容时代的一年,而开山之作就是芬奇(David Fincher)的《纸牌屋》。

奈飞的原创剧集以指数速度疯狂增加,于是订户数量也疯狂增长,股价也疯狂上涨。一些人曾经觉得2018年的股价爆炸后,顶部应该已经到来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股价至少可以涨到450美元。

哈斯廷斯留给奈飞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他与前首席人才官麦考德(Patty McCord)共同制作的《奈飞文化幻灯片》。和许多其他的硅谷首席执行官一样,哈斯廷斯对于办公室文化应该是怎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份幻灯片的许多内容对员工都是极为友好的,带薪假期和产假/育婴假的大度罕有其匹。员工可以使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奈飞的企业文化设定是宽松和灵活的,拒绝极度的微观管理。

当初,这套124页的幻灯片只是为了自我展示而制作的,但是却迅速传遍了整个硅谷,成为其他人心向往之的对象。

早在奈飞成为许多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前,哈斯廷斯就已经是个有钱人了。不过,奈飞的起飞和股价的惊人涨势还是让他在极短时间内身家又翻了几番。到2017年7月,他的净财富达到了20亿美元以上。一年后的今天,本文落笔时,福布斯显示,哈斯廷斯已经有了41亿美元身家,比去年再翻一番。

在空闲时间里,哈斯廷斯还会去帮助其他的公司——2011年开始,他一直是Facebook董事会的成员,2007年到2012年,他曾经在微软董事会任职,而离开也是为了能够将更多时间投入自己的公司。正是在哈斯廷斯离开微软,将更多精力投入奈飞后,他们才开始逐步成长为今天这原创内容巨无霸的——这恐怕不是偶然。

Netflix與哈斯廷斯的成功之路

“所有電視都會在20年內轉移到互聯網上,傳統的電視網絡則會和固定電話一樣逐漸消亡。”Netflix CEO裡德·哈斯廷斯說。2017年第一季度,Netflix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六大有線電視公司用戶數量總和。

2017年4月25日,Netflix與愛奇藝公開宣布雙方達成在劇集、動漫、紀錄片、真人秀等領域的內容授權合作。6月愛奇藝、Netflix首批授權合作內容已經陸續上線。

Netflix是美國最大的流媒體平台,全球領先的網絡視頻公司。公司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斯蓋圖,早期主要從事在線DVD租賃,1999年開始訂閱服務。2002年在NASDAQ上市。2007年推出網絡流媒體服務。2010年開始向全球擴展其流媒體服務,並正式進軍原創節目領域,提供獨家內容。2013年起,《紙牌屋》等一系列原創劇的熱播為其贏得了大量口碑和市場份額。

與愛奇藝的合作是Netflix進軍中國市場的一個機遇。2016年Netflix公司的業務收入分布情況是,國內流媒體佔比57%,海外流媒體佔比36%,DVD租賃佔比6%。當前Netflix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全球用戶收入增速低於內容投入成本增速,國內用戶增長停滯,內容投入成本及長期借款持續上升。解決的途徑一是漲價,二是繼續開拓海外市場用戶。因此,Netflix與愛奇藝的合作將有助於其進入中國市場。

事實上,裡德·哈斯廷斯去年年初就表示計劃在中國市場推出其流媒體視頻服務,但受制於嚴格相關法律法規約束,Netflix的中國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進展。如果沒有國內的“小伙伴”,Netflix需要自己在中國獲得8個不同牌照,這顯然對於一家外資公司而言非常困難,因此,尋找合適的中方合作伙伴,是Netflix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捷徑。

業內人士認為,Netflix與愛奇藝的合作將對中國視頻網站現有的運營模式造成沖擊,推動視頻行業向付費方向發展。未來,用戶隻需要每月付一小筆費用,便可以無限量地觀看國內外優質影片,並且不受長時間廣告的困擾,這種視頻網站的經營模式可能會被更多人接受。也有人認為,用戶對優質影片和觀影效果的需求越來越高,成為會員或許是大勢所趨。

當然,也應該看到,Netflix的全球擴張,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和各個國家本土的強勢視頻渠道合作。

Netflix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與其創始人兼CEO裡德·哈斯廷斯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

裡德·哈斯廷斯出生於1960年10月8日,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在加州長大。他家境優越,從小就接受著中產階級的精英教育,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在美國頂尖的貴族私立中學度過。1983年,裡德·哈斯廷斯畢業於鮑登大學,這是一所位於美國緬因州的頂尖文理學院,為美國文理學院排名第4至6名(2014年US NEWS 排名第四),它以詹姆斯·鮑登的名字命名,以紀念這位馬薩諸塞州前州長。

裡德·哈斯廷斯畢業后加入美國和平護衛隊,這是一個由美國政府發起,將年輕人作為志願者送往發展中國家的組織。他在非洲擔任了兩年志願數學教師,並且在口袋裡隻有10美元的時候,靠著搭便車跨越了整個歐洲。裡德·哈斯廷斯在后來接受採訪時談到,這段經歷給了他創業的勇氣。回國后,他考入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並於1988年順利畢業。畢業后供職於一家叫ADAPTIVE的科技公司,在這裡他發明了一個用於調適軟件的工具,這個工具成為他后來創業的產品。

1991年,他創辦了Pure Software,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由於創業初期缺乏商業管理經驗,1996年公司和Atria合並,次年便被Rational Software收購。

首次創業失敗並沒有讓裡德·哈斯廷斯氣餒。1998年,他在加州創辦了Netflix,通過互聯網提供統一費率的電影DVD租賃服務,並郵寄給全美國的客戶。當時的電影行業巨頭是百事達和好萊塢,裡德·哈斯廷斯要想贏得市場,就必須創造出一種新的經營模式。Netflix的租賃模式是用戶在注冊、交費成為會員后,就可以無限期地觀看DVD,而不必繳納高昂的滯納金。消費者不僅能夠列出想看的電影清單,而且電腦能精准定位消費者的喜好,進行電影推薦。為了拓寬市場,2000年他打算與自己強大的對手百事達合作,並沒有被接受。加上受到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和9·11事件的影響,Netflix公司一度面臨破產。所幸后來DVD播放機價格大幅下跌,公司租賃業務重新復蘇,並於2002年成功上市,在同沃爾瑪、百事通的DVD租賃價格戰中也是大舉獲勝,形成了穩固的市場地位。

2007年,美國大部分家庭都連接上了寬帶網絡,裡德·哈斯廷斯看准了互聯網發展的良好態勢,決定將DVD郵遞業務升級為流媒體服務,並建立了網絡屏互聯互通的生態系統。同時擴充了大量視頻內容,使消費者能夠通過網絡隨時隨地在電視、電腦和移動設備上收看電視節目和電影,此舉立即取得巨大成功。同年,裡德·哈斯廷斯被選入微軟董事會。

裡德·哈斯廷斯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2010年“年度商業人物”﹔在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2011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中名列第三﹔在《名利場》(Vanityfair)公布的“2013年度最具影響力的50人”榜單上排名第12位﹔入選Business Insider網站2015年評出的“全球科技行業最有影響力的20位人物”。

Netflix在流媒體行業的顯著成就使其受到廣泛關注,國際上各大網絡視頻公司紛紛學習其成功經驗,並稱其為Netflix模式,主要是指會員付費訂閱。

在收費模式上,Netflix並不以廣告取勝,而是通過會員付費來盈利。Netflix的收費模式非常簡單,會員每月支付固定的收視費用,在支付完費用后便可在Netflix的影視庫裡隨時隨地、任意觀看它的所有節目。這一點國內一些視頻網站已經開始借鑒了。用戶隻需要支付少量的費用便可以享受到獨家的內容資源和順暢的觀影體驗,這是一般的電影服務商所不能提供的。因此,Netflix公司的會員數持續增長,付費訂閱模式成為該公司幾乎全部的收入來源。

Netflix的主要業務包括流媒體和DVD租賃。流媒體業務按照面向市場不同,分為國內業務和國際業務兩個部分。美國國內流媒體業務佔據的市場份額為75%,為公司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而國際流媒體業務仍處於擴張階段,暫未實現盈利。DVD租賃業務由於擁有一批忠實的原始用戶及在渠道方面的長期積累,目前仍具保持較高的毛利水平,為流媒體業務提供盈利支持。但該業務自2011年起就處於負增長態勢,隨著網絡視頻業務的發展,DVD租賃很可能會退出市場。

哈斯廷斯認為最大的驅動因素在於推出特別好的節目,讓人覺得非看不可。為了吸引更多用戶成為付費會員及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Netflix將戰略重點放在了“獨播與原創”上。Netflix花重金購買熱劇的獨播權,2015年末,Netflix版權內容累計資產為122.8億美元,累計攤銷50.7億美元,賬面淨增72億美元,而2014年末的淨增為22.8億美元,在更早的2008年,版權內容資產僅有1.17億美元。

原創也是為了獨播,Netflix原創內容一般隻在自己的平台上播出。公司在2016年一年內推出了各種類型的原創劇共600小時,並稱2017年將計劃生產和發布1000小時的原始節目。雖然公司每年用於購買播放權以及制作原創內容的投入佔到總收入的六成以上,但是這一成功的獨播戰略為Netflix贏得了觀眾和市場,增加了會員人數,提升了公司價值。

“隨著公司訂閱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們希望擴大原創內容的預算投入。還有許多我們尚未拍攝的優秀電視劇集。”裡德·哈斯廷斯說,為繼續增加公司的訂閱用戶數量,就需要更多的電視劇集和電影內容。他在接受財經頻道CNBC採訪時表示公司今年計劃為原創內容投入60億美元。

新技術給各行各業帶來的變革都是巨大的,Netflix將大數據應用於流媒體服務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環。

推薦引擎是Netflix的一個關鍵服務,用戶能在一個個性化網頁上對影片做出1-5的評級。Netflix將這些評級放在一個巨大的數據集裡,使用推薦算法和軟件來標識具有相似品味的觀眾對影片可能做出的評級。

據悉,Netflix建立了用戶偏好數據庫,詳盡記錄每個用戶在網站上的每個動作,包括什麼樣的用戶,在什麼時間段看了什麼電影劇集,看到哪裡按下了暫停快進、哪裡又開始“開小差”等等,事無巨細的龐大數據收集。而依據這些海量且繁雜的數據進行的相關算法,Netflix不但可以精准預測每個用戶群的口味和偏好並進行相應推薦,更是可以據此打造出觀眾想看的劇集,2013年《紙牌屋》的熱播就離不開對市場的大數據分析。

為了促進影片推薦引擎的優化,Netflix從2006年開始舉辦Netflix大獎賽,以100萬美金獎勵能將預測用戶觀影喜好的准確性提升10%以上的團隊。

截至2016年,Netflix的流媒體服務已達130多個國家,全美用戶達4940萬,全球用戶達9370萬。為用戶提供各類電視節目和電影,包括自制劇、紀錄片、故事片等,主要業務板塊包括三大部分:國內流媒體、國際流媒體、國內DVD。

Netflix创始人哈斯廷斯:我尽量少做决策

如何成为优秀的首席执行官?对很多CEO来说,答案是要做出大多数重要的决策并解决难题。对其他一些人来说,答案则是成为一名像乔布斯一样的产品天才,能一次次地占卜出下一个伟大产品(the next big thing)。但对Netflix创始人兼CEO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来说,上述答案都不适用。

让哈斯廷斯感到自豪的是,他自己尽可能少地做出决策,同时让他的团队来设计新产品和新提案。这可能听起来会失败,但它显然没有。市值超过230亿美元的Netflix不仅重新定义了美国人观看电影的方式,还在颠覆有线电视的成熟商业模式。今年九月,斯坦福商学院为Netflix颁发了2014年度最具企业家精神公司的“ENCORE”奖。哈斯廷斯在领奖时,谈到了他在带领Netflix的17年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Netflix 联合创始人 Reed Hastings 放弃 CEO 职位:原 COO 接任Q4 订阅用户增幅大超预期

北京时间 1 月 20 日早间消息,据报道,当地时间周四,Netflix 在发布财报时宣布,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将放弃公司 CEO 职位,但仍会继续担任董事长。

“感谢里德过去 20 年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指导和友谊。我们都从他的严谨、诚恳和胆识中受益良多,并期待着在未来许多年里继续与他合作。”萨兰多斯在声明中说。

哈斯廷斯于 1997 年与他人共同创办了 Netflix。萨兰多斯在 2020 年 7 月与哈斯廷斯共同出任联席 CEO。该公司并未在周四的声明中宣布新的 COO 人选。

哈斯廷斯也在周四发推文表示,他计划“在未来许多年”继续担任 Netflix 执行董事长。他的卸任正值该公司尝试多种转型方式来提振订户,并摆脱近几个季度的疲软业绩之际。

哈斯廷斯周四在博文中写道,过去两年半“疫情和最近的业务挑战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烈火洗礼”。

除此之外,该公司全球电视主管贝拉・巴加里亚(Bela Bajaria)还将升任首席内容官。而全球电影主管斯科特・斯塔博(Scott Stuber)则会担任 Netflix 影业董事长。

Netflix 当天还公布了第四财季财报,营收 78.5 亿美元,分析师预期 78.6 亿美元。四季度流媒体付费用户数净增 766 万,预期增加 450 万。奈飞盘后涨超 7%。

Netflix 加码韩国内容:2023 年将推六部韩国电影和多个真人秀节目

Netflix 预计 2022 年 Q4 新增 450 万订阅用户,自 14 年以来最弱增长

Netflix 上周播放榜:《金妮与乔治娅》第二季居榜首,《万花筒》第二

Netflix 2022 数据:流媒体服务中播放量最高,多部爆款今年首播

“寒气”席卷中美科技巨头超30万打工人饭碗岌岌可危

美国软件服务巨头IBM(NYSE: IBM)宣布将裁员约3900人,占其28万员工总数的1.4%。公司CFO表示,此轮主要涉及早期资产——Kyndryl和医疗健康业务的分拆、剥离的裁员,而不是业务疲软,大约涉及3亿美元支出费用,以用于支付员工遣散。

同时也是在26日,半导体设备巨头泛林集团(Lam Research)CEO宣布在全球裁员约1300人,占总员工人数的7%,并且该公司还将裁减超700名临时员工,以在市场需求放缓中减少开支。泛林预计本轮裁员相关支出费用为1.5亿-2.5亿美元。

实际上,过去一周内,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亚马逊这些硅谷科技巨头已陆续宣布裁员共近4万人。而全球最大科技巨头苹果公司最近也传出裁减Apple Store以外零售渠道的非季节性员工,此前公司CEO库克已确认冻结招聘计划。

根据硅谷裁员追踪网站Layoff.fyi数据显示,仅2023年1月,全球有接近6万人——59448名员工被200家科技公司宣布将被解雇。

根据咨询机构Challenger, Gray&Christmas数据,2022年全年,全球科技企业宣布裁员97171人,比上一年(2021年)增长649%。另一份Layoff.fyi数据则显示,自疫情以来的三年多时间,全球1300多家科技公司共宣布裁员超过30万人。

不止在美国,近两年中国企业也持续“降本增效”。钛媒体App此前报道,基于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上市科技公司财报统计,BAT三家在2022年前九个月净减少近2.4万名员工,占总员工人数的5.8%。另外,包括消费、芯片半导体、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多个行业公司迅速推动裁员、减少开支等措施。

尽管很多企业受益于2020年疫情带来的电商消费、在线工作和资本市场的繁荣环境,但三年后的今天,在后疫情时代的通胀加息、全球经济下行阴霾下,市场需求放缓,大科技企业的利润减少、股价下跌,因此企业开始寻求削减成本,陷入裁员“寒冬”。

这意味着,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硅谷,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工作不再是大家心目中的“金饭碗”,大厂打工人的快乐时代已经结束。

一个周五早上,在Vox Media任职的克伦萨·卡德纳斯 (Kerensa Cadenas) 打开Slack,看到一位同事发来抱怨信息,基本上是在说“我被解雇了”。而当卡德纳斯也开始打开邮件时发现,她也被解雇了。

近两周,卡德纳斯与她的一百多名Vox Media同事被淹没在远程裁员的孤独、离奇浪潮中,独自一人的她在公寓里感受着这份“寒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Slack消息或视频电话了解消息,但工作早已不在。

事实上,随着市场需求放缓、业绩下滑,美国科技巨头的裁员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即便员工业绩良好。

美东时间1月20日,谷歌母公司美国Alphabet宣布在全球范围裁减大约1.2万名雇员,占总员工人数的6%,涉及技术、产品、人力资源等部门。因此,Alphabet成为本轮第二大裁员的硅谷科技公司,仅次于本月初宣布裁员1.8万人的亚马逊。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对员工表示,此次裁员是为了在公司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采取果断行动,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结果,以避免发生“更糟糕”的问题。他还强调,裁员过程绝不是随机的。而且由于奖金与公司业绩挂钩,2023年谷歌所有高级副总裁及以上职位的年终奖都将“大幅减少”。

即便是火热的自动驾驶、机器人赛道,Alphabet也不想再投资了。据The information 1月24日报道,由于长期亏损,估值达300亿美元、Alphabet自动驾驶汽车部门Waymo本周开始裁员,涉及卡车技术工程师、培训老师等,是Alphabet本月裁员的第四家子公司。两周前,Alphabet旗下机器人公司Intrinsic和生命科学公司Verily共裁掉250多人,人工智能部门DeepMind则确认解雇了部分员工,并关闭加拿大办事处。

除了谷歌系,另一家科技巨头微软于1月18日宣布,为了应对收入增长放缓,公司将在3月31日前裁员1万人。据微软最新财报显示,其计入了12亿美元的额外开支,其中包括8亿美元的员工遣散费,使每股收益减少了12美分。据计算,平均每位被裁的微软员工能获赔约合54万元人民币(8万美元)。

微软CFOAmy Hood在财报会议上表示,此次的大规模裁员是因为微软希望公司成本结构能与收入更加协同一致。目前,微软整个业务收入疲软,Azure云服务消费增长放缓,Microsoft 365软件订阅、Windows商业产品等新业务增长也都低于管理层预期。财报显示,微软2023财年Q2净利润为164亿美元,同比下滑12%。

Jefferies分析师布伦特·蒂尔(Brent Thill)表示,大多数科技公司裁员10%,微软裁员5%,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裁员的更多担忧。

目前,大部分美国科技公司都公布了裁员计划。本月早些时候,亚马逊宣布计划裁员1.8万人,而其软件竞争对手Salesforce也表示将裁员8000人左右,占近8万名总员工的10%,软件巨头SAP也宣布裁员3000人;Meta公司则于2022年年底表示将裁员约13%,共计1.1万名员工。

据Layoff.fyi数据,仅2022年,全球约有1040家科技公司裁员,近16万名员工被解雇;2023年1月,有接近6万人被200家科技公司宣布解雇。

尽管今年开年多家科技巨头就宣布裁员,但整个“降本增效”行动早在2020年疫情蔓延开始就有了苗头。尤其是极其透明的企业文化、被赋权的员工、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免费下午茶、晚上限时打车报销等硅谷“大厂打工人”的专属福利正在迅速消失时,裁员已不可避免。

近20年来,科技互联网企业宣扬一种方式,其核心是让工作生活无缝融合的福利待遇,以此增强员工幸福感。这些企业将福利计划和无限假期,以及优先考虑个人身心健康的举措作为标准的员工福利。再加上高薪和股权待遇,不仅是要赢得竞争,更要主导人才争夺战。硅谷企业的迅猛增长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独特的人力实践推动的,重塑了整个科技行业文化。

但时代在变,这一行业如今面临宏观经济环境不均衡、股市动荡的局面,已上市的科技企业感到了压力,私营科技企业的上市环境也不再理想。公司CEO们现在更多要考虑优化盈利能力,而非长期扩张。

Netflix联合创始人兼联合CEO里德·哈斯廷斯在疫情开始之初表示,他看不到居家办公的“任何好处”。而TikTok已告知员工,准备取消健身房会员资格和Wi-Fi费用报销、以及不在公司主要地点工作员工的每日45美元膳食补贴,作为该公司缩减福利的部分措施。

根据彭博统计,由于美联储强力紧缩政策令经济活动承压,2022年第四季度预期GDP将降低至2.6%,较三季度3.2%增幅有所放缓。另一份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14日的当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从前一周的20.5万人降至19万人,失业率仍高于预期。

而且,资本市场持续动荡。2022年,美国股市的许多昔日宠儿魅力不再。去年,Meta大跌64%;Netflix重挫51%。2022年全年,FAANG股票——Meta、亚马逊、苹果、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五家科技巨头的市值总计蒸发超过3万亿美元。而且,科技股大跌拖累了整个市场,标普500指数去年全年下挫19%,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的年度表现。

事实上,对于初创科技企业和创始人、CEO们而言,过去十年都是牛市。利率水平较低,风险投资似乎永不枯竭,企业估值飙升。因为本质上可以轻松拿到投资,创业者可以全身心地追求营收、扩大客户基础、并对无数人员和项目进行投资。

然而,由于近期利率处于2007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加之市场持续动荡,投资人正在考虑加大对拥有强劲基本面和现金流的企业投资。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意味着融资将更加困难,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的期待更高。而对大型科技企业及初创企业而言,轻松拿钱已是历史,对员工的投资也必须得到回报。

因此,这些大厂“打工人”们却不得不面临着新的压力,此前已经习惯“人人都有话语权”的企业管理时代结束了,他们将不得不适应一个期待更高、投资更谨慎的新世界,否则许多员工的“饭碗”都将岌岌可危。

眼下,科技企业正迎来一个外部投资人施压、融资障碍加大和整体市场波动的时代,这样的环境对管理层要求更加严格,希望企业能够实现大规模营收、快速上市、营收利润快速增长,使得投资机构管、退阶段更加顺畅,使得LP出资人更加满意。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Michael Cusumano表示,裁员背后是投资者改变了评估公司的方式。他指出,一般来说,当公司增长非常快时——比如当收入每年飙升20%或30%时——没有人关心利润,但现在还不处于增长期,所以投资者更加谨慎。

薪酬咨询机构Johnson Associates的创始人艾伦·约翰逊预计,大型银行和投资公司将在今年第一季度裁员5%,而表现最差的投资银行家的奖金将减少45%。他指出,随着公司重新评估员工在预计艰难的经济环境中的需求,裁员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加速。“这完全取决于经济着陆的艰难程度。”

高盛CEO确认计划解雇3000多名员工,削减奖金,最早可能在1月初进行。此前,摩根士丹利已经宣布裁员约1800人,占员工总数的2%-3%;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1月宣布将裁员50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3%。

相较于美国员工被裁员后能申领数千美元政府补助金,国内互联网企业员工则处于被裁员——找到新工作——再被裁员的往复循环中。

Aaron Wang在2019年加入了字节跳动旗下抖音团队,25岁的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梦想的工作。但到了2021年底,字节跳动突然削减了Wang所在的业务部门,让她从搬迁和裁员之间做出选择,最终她选择辞职。2022年3月,Wang找到了京东的工作。但两周后,Wang与其他100多名员工在线上被“优化”了。她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找工作太难了”。

过去一年,国内很多大科技互联网公司集体“降本增效”,削减了大量运营开支,减少很多资源预算和人员成本投入,收缩或关停亏损业务,加大了业绩考核力度,并寻找新的增量,致使很多员工不得不面临“自由工作”状况。

例如,腾讯减少了近30亿元成本支出,暂停了数十个创新项目;快手则减少亏损,收缩一切营销广告、研发成本等;美团则从2021年前三季度超100%的运营开支,去年直接削减至10%以下;字节跳动则在去年12月开始进行新一轮数千人裁员,据估算整体优化规模约10%,涉及字节跳动各大业务线的研发、产品、运营等多个岗位,字节跳动CEO梁汝波日前表示,为了保证组织的健康度,“去肥增瘦”未来会持续进行。

事实上,这些企业裁员背后理论是:即使最初的遣散费支出为数百万或数十亿美元,他们还是为公司节省了资金。随着员工总薪资额的减少,公司的成本会持续降低。

另外,相对于互联网巨头频繁优化,市场较火热的芯片半导体、自动驾驶等“硬科技”领域企业也开始效仿,实施裁员、降本增效等措施。

2022年11月,市值1000亿美元的芯片巨头英特尔宣布对全球启动大规模、“有针对性的”裁员,涉及销售与市场等部门,包括中国区,媒体称裁员涉及2.4万人,占总人数的20%;存储芯片巨头美光12月末宣布裁员10%,暂停发放奖金;

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企业格芯(GlobalFoundries)裁员800人;

“自动驾驶卡车第一股”图森未来宣布将裁员约25%,影响到约350名员工;

国内一家芯片设计独角兽,年前直接将成都分公司全都解散,员工总数两年减少20%以上。

如今,IBM、泛林集团(Lam Research)也宣布裁员、削减预算等“降本增效”计划,预示着“硬科技”公司正面临新的调整期。泛林CEO Tim Archer预计,今年半导体设备的整体市场规模将降至约750亿美元,较去年减少约200亿美元,降幅超过20%。

“即将到来的一年意味着市场和我们业务的重新调整。我相信,通过采取我们今天宣布的艰难行动,我们将使Lam处于更有利的地位。”Tim Archer表示。

可以预见到,2023年,那些高谈“长期主义”的硬科技创业者们,已经开始被资本环境不得不推动收缩,预计裁员、降薪、减少支出、甚至倒闭,都或将成为今年企业的常态。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Jeffrey Pfeffer表示,事实上,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裁员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有一些研究却表明,裁员实际上损害了盈利能力,“通常来说,裁员不会增加企业的收入。”Pfeffer表示。

那么,如果裁员实际上不起作用,为什么还要裁员呢?Pfeffer教授指出,“人们总是做各种愚蠢的事情。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期望职业经理人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本轮企业裁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投资者)的背后推动,而非企业真正的“降本增效”。

Taro联合创始人Rahul Pandey表示,大规模裁员通常更多地反映了公司业绩,而不是你的业绩,所以员工自身不要恐慌。

CIC灼识咨询经理陆佥慧对钛媒体App表示,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互联网大公司为确保盈利能力,节省成本,选择关停一些试验性质业务,或开始缩减短期内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的项目。但与此同时,她认为大厂将依靠其原有优势,将会布局盈利预期更为明朗的产业。

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越Facebook,成为当时仅次于搜索巨头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马云留下了那句回响至深的倔强之语:“15年前来美国要200万,被30家VC拒了。我今天又来了,要200亿”。

从此之后,互联网企业浪潮奔涌,前赴后继开启了自己的敲钟计划。而资本也应时而动,找项目、约谈创业者、看BP、下注、寻找独角兽……那时的互联网企业办公室内,仿佛弥漫着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的躁动。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造富神话开始破灭。随着近两年疫情反复、市场放缓、高通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同时员工薪资见顶、期权缩水,互联网大厂光环逐渐褪去,“打工人”们开始不再怀有梦想且焦虑,不得不放平心态等着被“优化”。

一项由伯明翰大学职业健康研究所团队的科研结果表明,裁员是最具挑战性的生活经历之一,造成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离婚。失业可能会颠覆员工财务状况和他们的自我意识,而线上裁员在许多情况下会加剧员工心理很多不确定性。

Pandey认为,如果你已经被公司所裁掉,接下来你需要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利用内部网络了解其他公司裁员情况,以及选择将职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领域,从而增加寻找新工作的可能性。

但数据处理公司ADP首席经济学家Nela Richardson却指出,这些被裁员工在失去在大型科技企业的工作后,很可能会被其他需要技术人才的行业所吸收。她指出,美国众多中小型企业面临招工困难。

“我确实听到人们恐慌,大家想知道未来会怎样,2023年是否会比2022年更糟。”一位美股分析师布兰克对媒体表示。(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爱优腾渐入佳境奈飞却持续沦陷了

过去的2022年,奈飞的中国同行们终于打破烧钱壁垒,摸索出一条通向盈利的确定性道路:提质减量的大背景下,爱奇艺连续三个季度实现运营盈利;据晚点报道,腾讯视频也首次实现盈利,全年收入超百亿元。

而反观爱优腾们的灯塔奈飞,经历了2022年连续两个季度用户增长“滑铁卢”,内容增长飞轮失灵,最新发布的Q4财报,也是“喜忧参半”:

好消息是,全球付费用户数净增766万,远超公司预期的450万,增长数是三季度的三倍之多;

坏消息是,2022年Q4,奈飞营收为78.52亿元,同比增长1.9%,创下上市以来的增速新低;实现经营利润5.5亿美元,同比下降13%,经营利润率为7%,而去年同期为8%;实现净利润5528万美元,同比下降91%,净利润率为0.7%,去年同期为7.9%;每股收益0.12美元,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33美元。

盈利曾是国内流媒体平台所面临的困局,但如今爱优腾们渐入佳境,奈飞却深陷泥潭。过去单一的商业变现模式使得奈飞一直深耕优质内容去吸引用户、换回订阅收入增长,但如今用户增长红利已然见顶,内容投入成本又高企不下,因此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营收模式,那对奈飞来说,接下来的关注重心也要从关注用户转向关注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

流媒体是场考验耐力的超级长跑,增长不会无休止,商业模式也不是一恒不变,在短兵相接、你追我赶的大环境下,奈飞想要让“头部大哥”的位置坐久一点,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招数。

全球付费用户数增长是本季度财报为数不多的亮点。2022年奈飞经历了连续两个季度的用户数流失,三季度回血,用户增长241万,到了四季度,付费用户数达到766万,远超公司和华尔街预期。目前,奈飞全球付费用户数共计2.31亿。

分散到各个地区,四季度奈飞的“大本营”北美地区用户数增长回流,净新增91万,超过分析师预期的55万;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贡献了近一半的用户增长数,净新增320万,略低于去年同期的354万;拉美地区净新增176万,比去年同期的增长数多出了近100万;亚太地区是为数不多的持续保持增长的地区,且净新增基本稳定在100万以上。

显然亚太成为奈飞当下能突破增长瓶颈、找到确定性的地区,而韩国又是奈飞在亚洲最成功的市场,2022年奈飞明显加快了征战韩国市场的步伐,挖掘更多的潜在用户。

前段时间,奈飞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受欢迎非英语剧集,其中韩剧占到了三部,《僵尸校园》和《非常律师禹英禑》位列一二名,《社内相亲》位居第八名。奈飞韩国内容副总裁Don Kang对此表示:2022年有60%的平台用户消费了韩国内容,需求持续增长。

2022年末奈飞制作、宋慧乔主演的韩剧《黑暗荣耀》,成为了口碑热度兼具的爆款之一,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6%,IMDb评分8.0,在国内超17万人打出了8.9的豆瓣评分。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曾评价:“奈飞以往主要以欧美为主,《黑暗荣耀》不一样,这部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特别明显,基本处于登顶状态。”

前有《鱿鱼游戏》后有《黑暗荣耀》,韩剧成为奈飞收割新用户的流量密码。复盘来看,奈飞的韩剧策略能成功得益于三点,一是基于已经得到成功经验的剧集做翻拍,以此提高爆款的命中率,《鱿鱼游戏》之前就有相似的巴西电视剧上线;二是深耕本土文化和观众审美,从故事剧情到演员筛选都“量身定制”做原创,《黑暗荣耀》的霸凌和复仇主题都戳中了亚洲观众的痛点;三则是巨资投入,去年三月份,负责Netflix韩国和亚洲地区内容的主管金敏英提到,从进入韩国市场至今,共投资了7700亿韩元的韩国内容资源。

虽然优质原创爆款内容是奈飞的优势,但如今全球流媒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用户对内容的忠诚尚未转化为对平台的忠诚。订阅服务数据供应商Antenna表示,四季度奈飞平均每月取消订阅数130万,2022年12月用户流失率达3.1%。所以奈飞当务之急是不仅要找到更多潜在用户换来增长,还需要挖掘存量用户的增量价值。

奈飞的招数之一是深耕优质内容IP来增加粘性。大力探索游戏市场,开启影游联动,提升用户的粘性,据了解2023年奈飞将与法国游戏大厂育碧合作推出《刺客信条》《勇敢的心》等影视IP的手游版本。在公司整体战略里,游戏也被拉高到和影视剧同等的位置上,奈飞CEO里德·哈斯廷斯在最近的访谈中就一直强调:“Netflix想要做的是出色的剧集、电影和游戏”。

招数之二则是开辟直播业务,2023年初奈飞将推出Chris Rock的直播脱口秀节目。其实像Disney+、Apple TV、Prime Video早早入局颁奖直播、体育赛事直播,此次奈飞选择以喜剧直播为切入点,做出了差异化。对奈飞来说,直播这种形式可以实时观看,拉高用户观看时长和粘性。

原来奈飞的商业模式直线又简单:以好内容驱动付费、换来用户数和收入增长。但如今持续波动的外部形势下很难无限制投入内容成本,再加上流媒体用户增长瓶颈已现,奈飞的关注重心也在转型:从关注用户增长到关注整体营收。去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后,奈飞强调,2023年起将不提供用户增长指引,“营收”会越来越成为公司健康增长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当前,奈飞也开始探索起广告模式来增加营收。去年11月,奈飞上线Basic With Ads(广告订阅计划),该计划平均每小时会有4-5分钟的广告,但每月的付费价格仅为6.99美元/月,低于无广告版本的9.99美元/月。

广告订阅计划的实施除了能够吸引想要低价观看内容的新用户,还能获得广告客户商的青睐,“会员+广告”的营收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确定性。对于目前广告计划的实施结果,奈飞在财报中提到,目前公司对会员体验、广告商价值、对业务增量的贡献等进展感到满意,用户参与度也和无广告计划的套餐效果一致,“我们认为较低的价格正在推动会员的增量。”

不过,在财报中,广告计划到底带来多少广告营收和会员增量尚不可知,且作为一项新业务,奈飞也提到对2023年业绩暂时不会有“重大贡献”。摩根大通分析师Doung Anmuth在财报前预测,奈飞围绕广告订阅模式进行的推广或营销有限,消费者的整体认知度很低,预计第四季度广告订阅模式带来25万的净增用户。

广告订阅计划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除此之外,奈飞还开辟了账号共享付费的营收模式来“救急”。

当前国内外流媒体用户共享账号的现象愈发常见,一人买单、亲戚朋友受用。据华尔街日报,有超过1亿的用户数在没有付费的情况下使用奈飞,他们共用家人或朋友的账号。

账号共享、一号多用的行为,对视频平台的会员数和营收增长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视频平台也针对此做出了各种举措来打击账号共享,比如国内的爱优腾芒规定用户的账号不得转让、出租、出借、售卖、分享,如果账号被多人使用,那么平台就会判定为异常登录或者账号存在被盗风险,继而暂停会员播放。前段时间,优酷限制了登录设备的措施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奈飞除了限制登录设备、打击账号共享之外,还开启了共享收费的策略——2023年起,如果用户向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共享账号,将会额外收取费用。据了解,奈飞已在部分拉美国家测试了密码共享的附加支付政策,会额外收取约3美元。奈飞也表示,这一新措施将尽早扩展到其他国家。

去年一年,全球流媒体市场陷入了巨大的变动和不确定性中,奈飞尤其“损失”惨重,会员持续流失,全球付费会员总数被迪士尼反超。不过经过了低谷般的2022年,无论是内部管理层还是外界资本市场,都对接下来的2023年给出了正向的指引:财报中,奈飞预计2023年的运营利润率会提高,并会产生持续的正年度自由现金流;华尔街也预计2023年奈飞将增加1400万用户数。

国内的爱优腾们已经见到了盈利的曙光,那对于还在摸索和探索中的奈飞,我们也不妨多给它一些信心与期待。

Netflix:生于硅谷荣于好莱坞

华尔街马上看好Apple TV+。有投行公开称,苹果的流媒体将是Netflix的“毒药”。

4月,Netflix反击,公开宣布,因“技术限制”,原创内容不会进驻苹果视频服务。

目前,除了宿敌亚马逊虎视眈眈,迪士尼、环球等传统电影公司也宣布进军流媒体,而硅谷邻居Facebook和沃尔玛,也都来势汹汹。

除了称霸电视剧市场,它还在传统电影业的顶级争夺中,撕开了奔向奥斯卡的通途。

就在今年奥斯卡宣布提名后一天,Netflix还完成了另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胜利——

有时,选择就是比勤奋重要。哈斯廷斯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率领Netflix的惊险两跃。

最终,哈斯廷斯不得不出来向用户公开道歉,但他认准了流媒体这条路。他很清楚:DVD是过去,流媒体是未来。

凭借技术可以创建平台,但平台极易被复制,更有价值的是内容。哈斯廷斯意识到:要想不被别人擒住七寸、走得更远,只有自己做出原创王牌内容。

关于第一件事,Netflix首次让剧迷能够痛快“刷剧”。它打破每周播一集的传统,一次性把最新剧集全放出来。

哈斯廷斯没有放弃。他注意到,好莱坞大制片厂为了追求利润,不屑于投资超级英雄之外的项目,这使中等成本电影市场被压缩。可纵观奥斯卡历史,夺冠项目恰多出于此。

从《科洛弗悖论》到《光灵》,这些花大价钱买来的项目上映后,虽有各路明星助阵,但大多反响平平。哈斯廷斯也一度被讽为“好莱坞六大厂接盘侠”。

如今小金人在手,哈斯廷斯通过互联网对影视工业进行的颠覆和改变,才刚刚开始。

每次Netflix在中国有大动作,媒体都会盘点一轮“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Netflix”“BAT与Netflix的不同之处”……可这么些年来,Netflix,模仿者多,超越者无。

仅凭会员收入盈利这一点,国内暂时难以实现。因为我国视频网站原创内容还远没有达到大范围“留客”的水准。

然而,这些年虽然用户在涨、收入在涨、股价在涨,但无上限的内容投入,也让Netflix自身一直不怎么赚钱,现金流为负。